用一场“外科手术”复兴“碧江三脉”
近年来,佛山大力实施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水环境治理,推动治水、治城、治产深度融合,打造了桂畔湖水韵文旅综合项目等一批以水美城、以水兴城、以水富城的样板,被列为全省两个全域水经济试点城市之一。
当前,顺德区北滘镇碧江社区正大力推进村心大街暗涵复明工程,计划今年5月完工。碧江是同时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称号的千年古村,也是北滘镇首个“亿元村”。
这场水环境“外科手术”不仅让“消失的河涌”复活,修复“夹水而肆”的千年水乡风貌,重新激活传统村落空间肌理,还有望通过水脉滋养文脉、文脉赋能商脉,促进水脉、文脉、商脉“碧江三脉”融合共生,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乡村振兴和古村活化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水脉苏醒
绕过碧江金楼,走进“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村心大街,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停满车辆的混凝土街道,而是一条清澈见底、碧水静流的河涌——按照清代村心涌的线位、形态和样式修筑的驳岸、石阶,复现沿岸古韵风貌,为人们提供了亲水平台;以村民口述史及历史故事为蓝本设计的步行桥、埠头等构筑物,串联起碧江金楼、祠堂、砖雕照壁、民居等沿岸建筑。
尽管暗涵复明工程尚未正式完工,但作为顺德区首条“揭盖”的河涌,沉睡了二十余载的村心涌如今已“重见天日”,并焕发新颜。居民也重新过上了开门见河、推窗见景的水乡生活。
“村心大街暗涵复明工程体现了政府‘以水兴城’战略的定力和魄力,为政府点赞!”德云居创始人苏志潜自幼在村心涌畔长大,见证了村心涌从奔流到被覆盖再到揭盖复明的演变过程。
苏志潜至今仍记得,旧时村心涌两岸以石阶、石驳筑岸,河面漂浮着草艇,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河涌是碧江的灵魂,人们所有的生活生产都以河涌为纽带展开,我们的祖辈父辈都在这里繁衍生息。”
因城市化进程加速,村心涌于上世纪90年代末被混凝土板封存为地下暗涵。20多年来,当地的历史风貌、生态系统、文化传承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水系割裂,暗涵淤积严重,导致周边河涌水体黑臭,防洪防涝能力下降;碧江古村肌理逐渐模糊,新一代碧江人无缘亲历波光桨影的水乡生活场景,只能通过历史文献和长辈的回忆去拼凑。
“明河变暗涵后,鱼虾不见了,鸟声消失了,只剩下岸边的古建筑。”苏志潜说。
如今,全市治水大会战激战正酣,顺德区将群力围、石龙围作为首批试点推进联围治水,北滘镇碧江社区位于群力围内。趁此东风,区、镇、村居以及村民、乡贤、企业等多方合力,推动村心大街暗涵复明工程从规划蓝图逐步成为现实。
碧江社区党委书记方志濠介绍,村心大街暗涵复明工程位于省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内,恢复总长约719米的河涌故道,于2023年起动工,重点打造水闸门、慕堂苏公祠、碧江金楼、德云新桥、九龙入洞五个节点,复现村心涌“开源节流、涵碧潮声、夹水而肆、九龙归海”四个有明确记载的河段主题。
揭盖拆顶、清淤疏浚、水系重构、控源截污、管网升级、生态修复、景观再造……通过系统化的治水措施和空间再造,村心涌正逐步恢复生态活力。
文脉复兴
“让碧江重现千年骄傲!”碧江社区对村心大街暗涵复明工程提出的这句口号,不仅道出了居民与古河涌跨越时空的血脉羁绊,更承载着这条千年古村文脉复兴、商脉传承的集体守望。
据清咸丰《顺德县志》记载,碧江村始建于汉代,于南宋初年大规模建村。南迁先民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沿河聚居、兴修水利、围垦造田,形成“五兽当关,九龙入洞”的空间格局,构建“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的理想人居环境。其中,“五兽当关”指环绕在村落周边的五座兽形山岗拱卫碧江;?“九龙入洞”?指村内水网密布,九条河涌纵横交错。
明清时期,碧江凭借发达的水上交通网络和便利的水运条件,成为顺德四大圩镇之一。碧江自古文风氤氲,文人士子辈出,登科入仕者众。这些士人在家乡修建的宅第园林和祠堂等,为后世留下了众多文化瑰宝。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村心涌作为碧江古村“五兽当关、九龙入洞”山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系村落生态的生命之脉,也是碧江商业繁荣的黄金水道,更是碧江水乡文化的摇篮和载体。河涌两岸汇聚了碧江金楼、慕堂苏公祠、砖雕照壁、德云桥等岭南传统建筑精华,构成“墟街水巷,祠堂林立”的梳式布局。
“正如这项工程的口号,村心大街暗涵复明工程意义重大,它将带来一场‘复兴’。”苏志潜认为,由于水运发达,碧江古村得以孕育集“商耕读”一体的浓厚文化底蕴,富甲一方。随着村心涌复明,重现传统乡村风貌,将使千年古村的历史、文化、人文等有了完整的场景承托,可以更好地向人们展示岭南水乡风情以及千年发展脉络。
水脉是水乡的根和灵魂,文脉是古村的根和灵魂。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碧江人,方志濠将童年时的水乡生活回忆作为追寻乡愁、振兴乡村、传承文化的力量源泉,在积极保护碧江历史文化、古村古建筑的同时,大力推进壮甲涌、汀涌、村心涌等暗涵复明工程。“碧江把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乡村振兴的根和魂,顺应时代积极融入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让更多老百姓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志濠说。
商脉重构
碧江村心大街暗涵复明工程,不仅是一项复活古村水脉、还河于民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场牵动生态、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水环境“外科手术”——通过缝合被割裂的历史碎片和集体记忆,让水脉牵引着文脉、商脉再度流淌进现代乡村生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方志濠认为,既要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又要在文旅产业开发中坚持“古村姓古、留住乡愁”,这需要多元共治、多方合作,才能共同探索适合碧江的保护发展与活化利用模式,才能让产业更强、社区更美、村民更富。
对于这一点,苏志潜深有体会,也充满信心。他不仅是商业创新者,也是碧江传统文化传承者。
碧江不仅拥有碧江金楼,还拥有碧江云吞、碧江烧鹅、都宁牛乳等特色地方美食,聚集了德云居等多个美食品牌,加上毗邻广州,位于105国道、广珠西线高速、广珠城际轨道等交通线路的交会处,叠加地铁线路的交通优势,成为市民游客“寻味顺德”的第一站。
作为本土企业家,苏志潜大力参与碧江乡村建设、文旅事业发展,积极推动汀涌暗涵复明工程、闲置传统民居群保育活化等工作,并结合水岸场景重塑,将地道的顺德美食+古色古香的岭南水乡美景+文化艺术和非遗工艺、老物件展示进行深度融合,在开放式的餐馆里还原孩童时水绕村落的生活场景和旧时墟市热闹繁荣的盛景。
古老的汀涌揭盖复明,从德云居美食聚集区的中心奔流而过,小桥流水、青砖镬耳、草木茂盛……经过13年的精心打造,德云居里处处是风景,处处有历史文化故事,成为展示顺德传统建筑特色、历史文化魅力和体验顺德美食底蕴的重要窗口。
通过汀涌暗涵复明工程,激活古村空间肌理,复原“夹水而肆”的河岸商贸风貌,在千年古村里催生文旅消费新场景——德云居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企业盈利与古村保护活化的可行路径,既为乡村振兴和古村文旅发展提供了一份“有温度的商业样本”,也为振兴水脉、文脉、商脉“碧江三脉”先行探路,提供了有益探索和丰富经验。
“德云居模式说明这条千年水乡依然富有生命力,人们能感受到古村的魅力。”苏志潜表示,无论是汀涌还是村心涌,古河涌暗涵复明工程是“重现碧江千年骄傲”的关键一步。让河涌重新拥有生命力后,还需要继续保育、复原水乡生活场景,并以水脉为载体复兴在地文化、独特民俗、古村历史等。政府、居民、企业一起参与到这场“复兴”中,合力振兴水脉、文脉、商脉。
从汀涌到村心涌,都是以一场水环境“外科手术”治愈古村的“生态之伤”,化作连接历史与未来、激活文化传承与商业复兴的纽带,激活古村的生态活力、文化活力、经济活力、发展活力,续写新时代治水而兴、因水而富的新篇章。